沮 喪

 

心理上失去秩序、伴隨傷感、沒有活力、思想困難、難集中注意力、胃口特別的差或特別嗜食、失眠或特別嗜睡,頹喪絕望之感,自殺的想法或甚至企圖的自殺。

 

一、沮喪是什麼?

1. 失去了希望:他覺得自己沒法繼續往前走了。

2. 喪失了前景:無法清楚地思想。

3. 他強烈地渴望逃離生命。

4. 他的憤怒。

5. 他的倚賴性太大了。

6. 他覺得處處不如人。

 

二、沮喪的特徵:

沮喪的特徵包括憂傷、哀憐以及缺乏活力,以至於連[前進]或做選擇都顯得困難;喪失精力、倦怠加上經常的失眠;悲觀與絕望;恐懼、一種否定消極的自我概念;自責、罪惡感、羞愧、無價值感及無助感;對工作、性及一般活動都提不起興致;喪失自發性、無法集中注意力、不能享受歡樂的事或活動、食慾經常很差。

沮喪的情緒存在於各年齡層(包括嬰兒),並且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
(一)反應性沮喪(也稱作外因性沮喪):對某些真實的或想像的失落,或生活中重大的創傷所引起的反應。

(二)內因性沮喪:似乎是很自然的發自於內,這類案例多為老年人。

(三)精神性沮喪:包括強烈的失望及自我破壞的態度,經常伴隨著幻覺,阻斷了與現實的接觸。

(四)神經性沮喪:常帶有高度的焦慮。

 

三、沮喪的原因:

  1. 生理因素:沮喪經常根源於生理因素。缺少睡眠、飲食不當是最單純的生理因素,另外像藥物的反應,低血糖及其他化學功能失調,腦腫瘤或內分泌失調等就比較複雜。嚴重的沮喪是來自家庭的遺傳。這使我們可以認定,某些人天生可能就比別人容易有沮喪的情緒。但是我們必須強調,沮喪本身並不像藍眼睛、黑頭髮的遺傳那樣絕對。
  2. 背景因素:孩童時的經驗對日後的沮喪情緒有影響嗎?有些證據顯示有影響。許多年前,史皮哲(Rene Spitz)發表了一項研究:曾經與父母分開而生長在孤兒院的孩子,由於長久缺乏與成人溫暖的接觸,這些孩子們顯得比較冷漠、健康不良、心情憂悶----所有這些沮喪的情緒會延續到他日後的生活中。若父母經常拒絕孩子,或設定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使孩子不易達到而無法得到父母的肯定,也容易造成沮喪的情緒。這些早期的經驗並不一定導致沮喪情緒,但是卻很有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,造成嚴重的沮喪。
  3. 由經驗學來的無助感:當我們發現無論多麼努力,我們所做的都是枉然,我們無法以任何努力來減輕痛苦,達成目標或獲得改變,這時沮喪就是最尋常的反應;當我們覺得無助並放棄再嘗試時,沮喪也會油然而生。
  4. 消極思想: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會落入消極思想的模式中---看生活的黑暗面而忽略積極面、但是消極思想會使我們沮喪,在沮喪中的人繼續其消極思想會更加深其沮喪情緒。沮喪的人會在三方面表現消極思想:
  5. a. 他們會消極的看這世界及其生活經驗;生活被視為是一連串的負擔、障礙和失敗而[日漸枯竭]。

    b. 許多沮喪的人對自己也是持消極的想法;他們自覺不足、無能、無價值而且不能充份的表現自己。這種感覺使他們變得自責、自憐。

    c. 他們對未來存消極的看法:展望未來,只看見艱辛、挫折與無望。

  6. 生活壓力:眾所周知,生活中的種種壓力會刺激沮喪情緒。
  7. 忿怒:最早、最普通,也是最廣泛被用來詮釋沮喪情緒的是,沮喪包含有忿怒,這種忿怒會轉而向內對抗自己。許多孩童的家庭或學校不允許他們表達忿怒;那麼當人受挫折、怨恨,及忿怒時又會如何呢?如果我們否認怒氣的存在或將之逐出思維之外,它就會在[暗中]腐蝕,而最後使我們情緒低落。報復有時會引發破壞性的暴力行為,但這會給自己帶來麻煩,況且暴力是不被允許的行為。有些人會隱藏他們這種感覺,耗費精力壓抑感覺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身心症的症候。另有些人在意識中或潛意識中指責自己這樣的態度,結果就有了沮喪的情緒。這種沮喪情緒可能會演變成情緒化的自我懲罰,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自殺。
  8. 罪惡感:罪惡感會導致沮喪情緒是不難了解的。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失敗或做了錯事時,罪惡感因而產生,接下來便是自責、挫折感、失望及其他沮喪的症狀。

導致沮喪的原因

1. 不歡樂的童年  2. 自我低估  3. 身體過份疲乏

4. 沒有生命中心  5. 無生命意義

 

四、沮喪其實有許多潛在的因素:

大衛•柏恩思博士(Dr. David Burns)在他的一本極好的書[美好的感覺]中,列出幾個[認知的曲解],足以導致沮喪。

  1. 想得太多或什麼都不想:你往往把事情二元化了,不是黑就是白。你做的事如果不盡完美,就把自己視為一個十足的失敗者。舉例而言,有一個成功的演說者從一百個人中間得到兩個不好的評估,就對我說:[我現在是個十足的失敗者了。我要停止公開演說了。]
  2. 過份一般化:你把單一的消極事件視為永無止境的挫敗。一個母親對兒子衝著她大叫:[笨蛋!]的劣行過度反應。從那次可悲的經驗中,她作了這麼一個結論:[我是一個差勁的母親,我一直是,以後也是。]而事實上當我鼓勵她重新評估一下上面所說的話,她根本記不得上一次對她這麼不禮貌的稱呼是什麼時候。
  3. 心智的過慮:你老想著負面的事件,以至對事實的視覺就變暗了,好像一滴墨水弄髒了一杯清水一樣。一個少年的母親卡洛琳,過份集中在兩年前她兒子造成的一件火爆事件,以至於忽視了兒子所有的好行為。她把兒子加了一個[神志失調]的罪名,並且預言他以後會麻煩更多。然而她逐漸認清她的兒子達倫就只惹了那麼一次麻煩,從那次以後他倒是循規蹈矩的。
  4. 剝奪了積極事件的資格:你堅持用[這個不算]為由而拒絕積極的經驗。你就是用這種方法保持消極的信念,而它與你每天的經驗背道而馳。
  5. 下結論:即使沒有確定的事實足以支持你的結論,你也會作下消極的解釋。用[測心術]就是一個例子。你輕易下結論說某人與你作對,卻不查究事實。另一個例子是[算命人的錯誤]。你預期事情會變糟,就感覺事情已經變糟了。
  6. 感情的原因:你假設自己的消極感情必須反應事情的真相:我感受到了,因此必定是真實的。
  7. [應該]的陳述:這些代表性的[規則]及[錄音帶],往往具有破壞力:
    1. 所有的男人都一樣。
    2. 女人善變而且過份情感衝動。
    3. 不要發怒;那是罪!

8. 錯誤的標籤:這是一個過度一般化的例子。你不描述自己的錯誤或其他人的錯誤;卻給自己貼了一個消極的標籤:

    1. 我是一個失敗者。
    2. 他是一個混球。

 

五、導致沮喪的主要反應:

  1. 遲疑不決:害怕說不、害怕傷害自己與他人,害怕說好、害怕負責或冒險, 此乃心懷二意
  2. 忿怒:[沮喪是冰凍的怒氣]。持續的忿怒未被除理。
  3. 不公平:完美主義搖擺於公平與不公平的不平衡之感覺中,失去控制又失去平橫的生活。

 

六、解決之道:

  1. 相信上帝:今天我們同樣能相信我們的神是和活的神,並掌管一切。這股信心會帶給我們希望和勇氣,即使有時我們陷入灰心失望的低潮中亦然。
  2. 避免獨處:沮喪意味著隔離。
  3. 提供支持:一個關心人的群體能夠減少許多受創傷的危機,並且在別人需要時給予支持與協助。當一個人知道自己不是孤單奮鬥,他在面對危機時就能較去克服而不導致嚴重沮喪。
  4. 對灰心、痛苦做好心理預備:只要我們能面對事實期待痛苦,而又能清楚知道神掌管一切,我們就能夠將失望情緒處理得更好,並避免落入極度的沮喪之中。
  5. 學習處理忿怒與罪惡感:沈溺於過去的種種,並把怒氣、罪惡感及失望的痛苦埋藏在心中,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?如果人們學會如何處理他們的怒氣及罪惡感,大多數的沮喪情緒就可以一掃而空。
  6. 向自己的思想挑戰:有人說:我們每個人常終日跟自己默默交談。如果這是真的,那麼人應當要注意自己的這些[內心話]。
  7. 教導克服沮喪之道:兒童與成人都可能被過度保護。這會妨礙他們學習克服或掌握生活壓力的能力。如果一個人能學習自己去面對問題,並參考他人克服困難的經驗,那麼外在環境的影響力就不致造成太大的威脅,沮喪情緒也會減低許多。
  8. 伸出援手:有需要的人在他們伸手援手去幫助別人的同時,也幫助了他們自己。當我們伸出援手去幫助別人,包括心情沮喪的人,這會創造奇蹟,使我們不再感覺沮喪。
  9. 培養健康的身體:不當的飲食及缺乏運動容易使心情沮喪。鼓勵人—言教及身教的鼓勵—照顧好自己的身體;有健康身體才不容易罹患心理及生理的疾病。
  10. 唱歌。
  11. 感謝與讚美。
  12. 安息。

 


回以琳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