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與類比

Digital and Analog

當我還是小學生時,比較喜歡美術而不愛音樂。這倒不是因為我個人對藝術有什麼特殊的鑑賞觀點,因而有獨到的見解。說來好笑,也許與生具來的工程師天性,使得我有這樣想法的理由是蠻物化的:美好的美術畫作,可以用物質的形式長久保有原來美麗的感動;而音樂卻是無法在空中捕捉,隨著時間逝去,雖然可能有樂譜存在--那不過是一張紙--卻難以喚回昔日的感動。對當時的我是很有說服力的。不過這背後還有一個令人尷尬的原因是我不太會唱歌,偏偏老師喜歡叫人起來唱歌。

後來在回想這件事,又想得多了。從資訊的原始形式來看:美術是類比的,音樂是數位的。畫作用連續式的色彩,濃淡變化來表現藝術;而音樂以個別,精準的音符定義透過樂譜表現藝術。這時我還是相信美術是較可以忠實傳達原始感動的藝術形式。至於音樂,想想電子琴複製樂譜的呆板音響就足以讓人退避三舍。

活在資訊時代的現代人發現電腦既可以儲存又可以播放影像和音樂。影像可以細分出數以千百萬計的畫素 (pixels),每個畫素都儲存著單一色彩濃度。真有趣!美術也可以用數位方式表現。

而音樂隨著電腦計算及記憶能力的增強,音質因為解析度增加而更細膩了。電子音樂的呆板被改善了,更逼近而精準地表現類比式的優美。

許多人會收集音樂光碟片,但大多數人寧可到美術館看畫也不會收集名畫光碟片。或許是電腦畫的畫作失去原有顏料色彩的質感吧!這時也許我該再想想到底美術或音樂哪個比較能長久保持感動?

隨著科技進步,我心裡這個小小問題的答案或許一直在變化,亦或沒有答案:「美術或音樂能真正長久忠實保存?數位好或類比好?」在轉牛角尖之前,我們該體認一個事實:到目前為止,美術和音樂的感動與創造一直存在每個時代當中。

楊腓力(Philip Yancey)在他的《無語問上帝》(Disappointment with God) 一書中談到自然與超自然的連續性。人類收到許多不同的訊息,而訊息是透過對媒介--聲音、影像、現象等做轉換解讀而為人所接收。在這個轉換過程中,失真和扭曲難免會發生,我們只能希望這樣的誤差能愈小愈好。

無怪乎聖經希伯來書一開頭就說:「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『多次多方』曉諭列祖...」。上帝很清楚人的限制,只能就我們所擁有的一扇小窗,盡力地展現真理。誰能誇口看見了全部或大部分真理呢?

想到這裡,我們或許可以理解數位和類比或許只是人類思想限制下的切割吧!誰知道上帝的解析度有多高?數位好或類比好?也許根本不該這麼問。

 

天路靈糧